加大政府投入,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城市基层倾斜;构建城市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并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今天,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在“2005中国医疗机构改革·首届医院品牌与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及卫生事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他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医疗机构总量相对较少,但主要是布局不合理;医疗机构以公立为主,竞争格局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投资机制尚未建立。这是形成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他说,建立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不但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加快医疗领域竞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
据悉,国务院2004年下发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已明确医疗卫生领域是公共产品,属政府投资范围;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医疗机构,除对投资超过50亿元的医疗城建设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外,其他项目均由地方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
这位官员指出,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要调整公立医疗机构投入政策。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保证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的主体,应由政府承担责任,同时实行医疗机构的收入上缴,其建设发展及运行费用由政府核定拨付,并实行严格的价格管理。
王东生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是“两个分开”,即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开、医药分开。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医疗机构药品加价在30%至40%之间,远远超过国家规定15%的水平。
微观层面改革一是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办的、社会非营利医疗机构除应具有法人地位外,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人负责制,并建立监管机构,形成监管机构、理事会和执行人相互之间有效制衡。营利性医疗机构除具有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外,实行董事会制度。二是健全医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三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坚决废止各科室独立核算、承包,医疗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的做法。
“尽管卫生部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几乎100%的医疗机构仍在实行这样的办法,从而导致乱收费、重复收费、大处方、重复检查等等问题泛滥。哈医大二附院在卫生部开展医院管理年中出现这样的问题,绝非偶然。”
他强调,“对医疗机构过度商业化、市场化的行为必须纠偏,对不法行为必须予以惩处。鉴于目前情况,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根本性措施是实行医院收入全部上缴,收支两条线管理!
王东生表示,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一项战略性管理工作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这将打破卫生资源按部门、行业、地方隶属关系配置管理的格局,以解决多头办医与乱办医。部门所属、企业所属的医疗机构将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诊疗制度,导致患者就医的盲目需求和过度需求。本应承担常见病和预防保健任务的一、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冷冷清清,而大医院却人满为患,导致不断扩大规模、争相重复购进大型医疗设备,不断推动医疗费用上涨,形成恶性循环。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医院承担大病和疑难病症治疗,社区医疗机构承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治疗以及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职能分工,建立起城市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职责分工明确、首诊到社区、相互转诊的新型诊疗制度。”
他坦承,“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体制性障碍”。现有的医疗机构大多归属于卫生系统、行业部门或企业,由于管理体制的分割难以实现全行业宏观管理,使医疗资源的整合以及布局和结构的调整难以实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