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具体品评有关机构发布的流行语。但是,出于对身处其间的社会和个人处境的认识需要,我不得不想想有关流行语的话题。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符号。就像“失业、倒闭、盲流、黑户、二奶、小姐、民工潮、弱势群体”等一样,流行语更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精神诉求和文化气质。
在被一事一物所笼罩的大一统时代,整个社会大都整齐划一而缺乏生气。人们的语言也往往言不由衷、吞吞吐吐。甚至民间也像官场那样流行缺乏个性、口号标语似的语言,整个社会都陷在陈词滥调之中。从而看不到生命真实活动乃至挣扎的痕迹。反之,社会越开放、越发展,流行语就越多、越丰富多彩,人们也容易从陈词滥调之中得到拯救。这正如川籍历史学家贺昌群在《魏晋清谈思想初论》所言,有解放之人才有解放之语言,而后才有解放之思想,解放之行为。在社会学家看来,听流行语的繁简,还可洞察市井精神的缓急。一个越物化、浮躁的时代,越能产生少音节,甚至单音节的流行语:快餐、洗白、腐败、假打,抖、甩、秀、酷、款、腕,风流一字,尽显人世沧桑变幻。
在欧美,很多国家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公布一次新近流行的语言、名词。只不过,流行语来自社会、民间,具有特定意义的口语,而不是官方文牍或传媒“行话”。传媒仅仅为流行语的展示提供平台,更不会把经过选择和“整容”才公之于众的语言冠以“流行”。
如果真有所谓主流媒体的话,主流媒体就应该反映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心声,其展示或选评的流行语自会反映大多数人的精神智慧。反之,“流行语”再刺激、闹热、好听,也存在企图“规范、控制”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嫌疑。
来源:香港《大公报》 文:陈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