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的JDPower新车质量调研(IQS)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的汽车新车质量评分整体性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仅包括自主品牌,也包括合资品牌。据JDPower亚太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博士称,这次调研所抽取的新车样本都是去年7月至今年6月出厂的,而这段时间也正是钢材等汽车原材料价格飞涨的时期,新车品质的全行业性下降很有可能与企业过高的原材料成本有关。
在消费者中间,关于汽车质量“越来越差”的说法也早有所传,汽车业内也时常爆出一些车厂“偷工减料”的事。虽然对这些事的真伪无从做出判断,但换一个角度,以今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来看,出现所谓“偷工减料”,恐怕也是挺“正常”又挺无奈的现象。
随着钢材、橡胶、石油、有色金属等相关原材料的不断疯涨,许多整车厂都已经被成本压力顶得透不过气来。而面对目前惨淡的市场和杀红了眼的对手,谁都不敢真正提价。成本和降价两方面都有压力,局面如此严峻,整车厂如果不想原地等死,就必需采取措施。除了已被市场证明不可行的涨价之外,整车厂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推出新品,一是进一步压低成本。不过这两条出路还通往两条歧途:用新品救市往往出现“伪新车”,而压低成本往往又会降低产品质量。迷茫与重压之下,总难免有厂家误入歧途。
新车向来是刺激市场拉动销售的重要手段,其实际效果比降价更有用。不过问题是如果自主开发一款新车(不是仿制),且不说投入研发资金动辄数千万上亿元,仅在时间方面考量,从前期的预可研调查、立项、研发,到最终的定型、下线、上市,如果严谨地走完整个流程,至少需要3年;而即使引进合资伙伴的车型,也需要十几个月的周期,而且还得“受制于洋人”,这使得用新品救市有些远水不解近渴。因此,在短期内无新车可推的厂家,往往选择推出“伪新车”的办法。
所谓“伪新车”,也就是小改款,就像当年在药品行业中盛行的“伪新药”一样,某种药品被限价后,干脆把该药品停产或限产,改个商品名、改个剂量剂型,包装成“新药”重新上市,再一次把价格坚挺起来。汽车也一样,在老车的基础上,改头换面,便以“新车”身份粉墨登场。
“伪新车”既然冠以“新车”之名,自然就有了重新议价的功能,可以不必定价太低,至少在刚上市时,还能坚挺一阵子;此外这类“新车”在配件、配置等方面也将在原型车上进行“优化”(包括简化配件和改变配件标准及整合采购渠道等),以降低成本。如果仅从梳理优化配件体系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伪新车”或者说小改款车还是能达成车厂的部分目的,但指望它能提升销量,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今年某合资巨头就推出一款“伪新车”,大张旗鼓地折腾了半天,声势挺大,但是销量还不及老款车。另外,“伪新车”出多了,会使市场对新车的敏感度越来越低!拔毙鲁怠卑严颜吆鲇贫嗔耍蠡镆簿筒辉俾颉靶鲁怠钡恼。
在某些非关键部位上进行减配,或是适当降低采购件标准,是整车厂降低成本的常用手段。有时,这倒还是必需的。比如上海大众的POLO,当年刚推出时全身激光焊接,并大量采用进口件,以至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成本高售价也高,“技术过剩”,好车不好卖。后来POLO的新款劲情、劲取推出时就取消了全身激光焊接,改为关键部位激光焊接,并且配件大面积本土化,大量采用标准稍低但采购成本低得多的国产部件,在产品品质没有大波动的前提下,一举把成本明显降下来了。
随着近几年车价的不断下滑,整车厂控制成本越来越严,对外携零部件采购压价力度也越来越大,采购价格被一压再压,直至压无可压。问题是,作为上游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商,也同样承受着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特别是那些非核心部件的生产商,往往是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除了承受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还要面对新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劳动力成本的重压,使得零部件采购价几乎降无可降,如果非得降,那就只能偷工减料了。
采购价压不下来,就只能采用简化配件或是降低标准的办法。有些厂家就取消一些“非重要部件”的配置或降低标准,比如取消发动机盖的隔音棉,减少板材厚度等。但是许多“非重要部件”往往又是易损件,许多车的“小毛病”也就开始反弹。比如在一家车厂的“偷工减料事件”中所提到的“喇叭不响、玻璃升降器异响、空调节温器坏了”等“小毛病”,就都是不合格或是低标准的配件造成的,而这些“小毛病”又将直接影响新车的产品品质。
这一轮的车市“冬天”是由宏观经济面的众多不确定性造成的,特别是股市波动造成的汽车消费意愿下降;而原材料和上游采购成本问题只是在原本的“冬天”里又多下了一场雪,使得以往可以用来缓解“销量焦虑症”的“降价安心丸”无法再吃而已。
有“冬天”总会有“开春”的一天,只是也许有人看不到“春天”,或是即使熬到“春天”,也已经病入膏肓。所以,面临现在的困局,整车厂所能做的也许只有抓管理,储备人才,储备新品。当然,如果能得到资金和技术上直接的输血打气,挺过这个“冬天”的机会将会大很多。
至于在没有新品的情况下,推个改款车什么的应应急,绝对是情由可原,只要别打扮成“伪新车”让市场恶心倒胃口就行;至于降成本,更应该向从生产管理和渠道管理等方面入手,如果想在采购件上动脑筋,真的得慎之又慎。好在最近钢材等原材料的价格已开始大幅走低,这对于汽车行业自然是个利好消息。因此面对成本的压力,一定要守得住,产品品质差了,口碑砸了,品牌倒了,即使熬过这个冬天,也许也已经无可救药了。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