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绽放,“苦恼人的笑”温暖空虚已久的银幕
1978年,对当代中国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完全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生活形态,更重要的是,长达20年的文化封闭被打破,中国人睁开了双眼,开始探寻并拥抱来自国门以外的一切当代文化,并爆发出蛰伏已久的文化创造力。而电影,这个当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得以摆脱十余年的体制性枷锁,在极短时间内以主题多样、形态各异的作品,迅速填满了空虚已久的银幕,并给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诸多难以忘怀的影响。
1978年,一首曲调优美歌词淳朴的电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传唱大江南北。30年后,这首歌依然是人们记忆深处的抒情经典。而这首歌的出处,正是一部名为《小花》的国产影片!缎』ā罚蚱涠哉秸獠牡娜诵曰硐趾颓逍碌谋泶锓绞蕉嗣谴慈碌氖犹逖,而刘晓庆和陈冲也从这部影片开始走上明星之路。应该说,《小花》代表了一个新的文化及娱乐时代的开始。
文化解禁,使得一大批以政治反思为题材的“伤痕电影”纷纷出现。其中,《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泪痕》、《巴山夜雨》等都是当时人们追捧的影片。在诸多“伤痕电影”中,谢晋导演的“伤痕三部曲”《天云山传奇》(1980年)、《牧马人》(1982年)、《芙蓉镇》(1987年)无疑是佼佼者。这些影片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从政治、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历史教训,引起刚刚从政治灾难中走出来的国人的强烈共鸣。
1981年出品的影片《小街》一反“伤痕电影”的凝重,以两个青年男女淡淡的爱情故事折射出“文革”的残酷,其清新伤感的基调以及开放式的结尾引得人们争相观看,其中的电影插曲《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得以广泛流传,而张瑜在影片中因剧情被剪的“小子头”也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不得不提的是,张瑜是上世纪80年代初无人能出其右的偶像级明星,当时她参演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引起巨大轰动,她在电影里的造型装束往往会成为年轻人效仿的时尚模板。1980年,她在影片《庐山恋》里不断变换的造型,令眼界长期封闭的人们为之惊艳,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若干年后,当年淳朴的“小花”陈冲在国内外各种影片中以中年女人的风情性感成为话题,刘晓庆在现实与银幕中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女王梦,而当年红极一时的青春偶像张瑜则在海外归来后成了主旋律电视剧里造型刻板的司法干部,各人的际遇沉浮,令人唏嘘。
80年代电影的另一个主旋律,是反映改革开放后青年全新的精神面貌。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因为改革开放而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抱有憧憬,《赤橙黄绿青蓝紫》、《街上流行红裙子》、《快乐的单身汉》、《今夜星光灿烂》、《逆光》、《都市里的村庄》等影片,多以改革为背景,穿插都市青年的恋爱故事,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改革开放也使得农村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现状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影片,也受到欢迎。比如《喜盈门》,以清新的画面、流畅的节奏和轻喜剧的欢快调子,成为当时妇孺皆知的热门影片。1984年的《人生》因贴近当时真实生活,反映了农村青年渴望城市生活的普遍心理而轰动一时!扒烧涓貌桓帽慌灼?”成为当时各界争论的焦点。
除以上所述的努力向真实生活靠近的现实主义影片,带有动作片痕迹的《神秘的大佛》、《红牡丹》以及真正的武侠片《少林寺》则引发了娱乐片狂潮。曾经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风行一时的武侠片传统,开始恢复。许多以江湖的快意恩仇为题材的武侠片纷纷问世,一时间,武林高手成为少年们追逐的梦想。应运而生的,是各式各样的武术杂志和武林秘籍。许多年后,周星驰的《功夫》在内地赢得巨额票房,不仅仅是因为周星驰的搞笑号召力,更是因为他讲述的是几乎那一代人都曾有过的天真梦想。
回首80年代,电影,几乎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史上都打下过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也许,80年代的电影导演是成就感和幸福感最强的幸运导演——那时候,任何题材的优秀国产影片都能引来在寒风中排起长队购票的观影人潮。而90年代以后,由于文化形态的改变、进口大片的冲击以及高额票价等种种缘故,电影院门前再也没有出现80年代那种人头攒动的观影盛况。
“黄土地”走来的第五代,而今是“活着”还是死去
1988年,一部色彩浓烈、充满着不羁野性的《红高粱》,一路喷着酒香,带着醉意,莽莽撞撞地冲进了柏林电影节,并获得当年的金熊大奖,这是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国际荣誉。从此,中国电影成为全世界电影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而第五代导演也随之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史上最强势的导演群体。
其实,早在1984年,第五代导演就以《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集体亮相。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电影语言,于是,人们看到了以往观影经验中所不曾有过的画面构图和色彩对比,并在这些作品对历史、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中,感受这批导演追求人性自由的集体诉求。《红高粱》中姜文粗糙狂放的嘶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与崔健的“一无所有”交相辉映,风行一时,共同表达出那个时代人们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个性的普遍心声。
90年代前半期,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2年)、田壮壮的《蓝风筝》(1993年)和张艺谋的《活着》(1993年),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较之80年代初的“伤痕电影”,这些政治反思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史诗性,从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当时尚在壮年的第五代电影人,是如何敢于直面批判那段在我们不远处的历史。这一时期的第五代,有着对电影强烈的虔诚和文化使命感。
但是,随着张艺谋“东方奇异景观”的大宅院电影系列频频亮相国际各电影节,一批跟风之作随之产生。这些以旧时代的爱恨情仇为主题的影片,普遍取景于老旧的大宅院,环境封闭,基调阴郁,对形式感的过度追求,使得这类作品渐渐失去了对内地观众最初的冲击力,在频繁获取国际奖项的同时,渐渐失去了本土观众。
进入新世纪,“第五代”影人中的一些人基本脱离了生他们养他们的黄土地,向着没有确切年代的远古越走越远,从歪曲历史向集权谄媚的《英雄》,到极尽华美之能事然则内容空洞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为中国电影业贡献了绝对份额的票房的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曾经拥有的现实批判精神,彻底沦落为毫无文化价值观的商业奴隶。
“阳光灿烂的日子”,第六代“长大成人”
正当第五代导演渐渐落入“大宅院”怪圈之时,另外一批更年轻的导演正在悄悄成长。这批新人,普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长于现代主义思潮大量涌入、文化氛围浓厚、理想主义风行的80年代,有着更开阔的眼界、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独立的思想及人格,并以他们与前辈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叙事手法,成为新一代影人的代言人。而他们创作活动的丰富性和发展的曲折性,体现了巨变时代中国政治经济上的诸多特征。
改革开放,带来了一系列新生事物,一大批原本应该隶属于各个文艺团体的艺术家,为了追求创作和思想的自由独立,而大胆走出了有安全生活保障的旧有体制,在城市边缘、在主流人群的视线之外,过起了清贫而执著的独立创作生活。这个新时代的新兴人类,被泛着毛边的不加修饰的影像迫不及待地记录了下来。
1993年,青年导演张元的影片《北京杂种》以上述这群人的真实生活为蓝本,再现了体制外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影片以呈现生活原貌为追求,邀请崔健等大批非职业演员出演,具有极强的纪实特色,以至于很长时间内都被中国观众误解为纪录片。这部影片以鲜活的手法、粗砺的影像质感,进入国际影人的视野。与此同时,《头发乱了》(1993,管虎导演)、《冬春的日子》(1993年,王小帅导演)、章明的《巫山云雨》(1995年)、贾樟柯的《小武》(1997年)、王小帅的《17岁的单车》(2001年)、王超的《安阳婴儿》(2001年)纷纷问世,这些影片对当下的关注和对边缘群体的描摹,令人耳目一新。
被称为“第六代”的这批导演,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关注社会巨变过程中处于主流视线之外的边缘群体。遗憾的是,正当这批代表中国电影新势力的青年导演纷纷以他们不十分成熟但却充满赤诚的作品登台亮相的时候,来自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一道又一道“禁拍令”和“禁映令”,使这批导演不得不纷纷转入“地下”——即采用回避电影审查的独立制片方式工作,并把影片直接送到国外电影节参展,以寻求突围。而国内的观众,只能通过转录了很多遍的录像带和后来出现的盗版光盘一窥这些影片的奇异风采。其中不但包括第六代代表人物张元和贾樟柯的大多数作品,也包括田壮壮的“文革”史诗片《蓝风筝》和姜文那部充满奇异影像创造力的《鬼子来了》。
青年导演们举步维艰地走过了本应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十年。但是大多数导演依然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个艰辛无奈而又充满悲壮色彩的漫长过程。好在,随着职能部门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逐步开放,创作氛围逐渐自由起来,青年导演获得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越来越多。
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这批青年导演和他们的青春之间,已经被时间拉开了距离。当正在进行时的生活变成了回忆,缅怀成长记忆的影片便纷纷出笼。鬼才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贾樟柯的《站台》、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张扬的《向日葵》、王小帅的《青红》、顾长卫的《孔雀》等影片,以各自的生活经历为叙事背景,从个体经历出发,或冷静或热情地再现曾经拥有的生活图景,从不同角度共同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生活,及社会巨变过程中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蜕变。
眼下,尽管古装大片、商业大片还在雄霸电影票房,但令人欣喜的是,国产商业小片的发展悄然呈现出生机勃勃之势。小成本制作的黑色幽默故事片《疯狂的石头》(2006年),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娴熟的拍摄技巧造就了一个小成本商业影片的票房奇迹!都θ荒、《我叫刘跃进》等小成本制作的商业片紧随其后,不仅具有让人轻松的喜剧元素,同时表现了现实生活的种种尴尬,使人们爆笑之余体味了人生的无奈与酸楚。这些影片,虽无浩大的宣传攻势,但是却因为朴实和贴近现实而吸引了观众。这些商业小片,在中西两方大片的合围下异军突起,难能可贵。另一方面,陆川的《可可西里》(2004年)、李杨的《盲井》(2003年)和《盲山》(2007年)等现实题材影片,也极大丰富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内涵,为中国电影带来了题材、叙事风格的转变与差异。
这一切,让人们对国产电影产生了新的期待。中国电影经历了30年的沉浮起落后,它的多元化盛景,或可期许?
金燕(影评人)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