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是从阿波罗到嫦娥。
中国人的太空时代始于1970年4月24日那个漆黑的夜晚。 在酒泉东北大约300公里的戈壁深处,一枚长征一号火箭从发射架腾空而起,火箭顶端携带着一颗173公斤重的铝合金球体,那就是著名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虽然比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国正式带入到世界“太空俱乐部”。 此后,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实现了载人飞行。现在,中国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深空——月球。
此次,“嫦娥一号”工程的核心就是为了实现从地球到月球的星际飞行。月球探测工程是中国头一次飞离地球,对地外星体进行探测。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关注了中国的“嫦娥一号”工程以及中国在航天方面的技术在世界上究竟处于怎样一个地位?
在“嫦娥一号”发射之前,正值中共十七闭幕以及第十七届一中全会选出新一届领导班子,作为一本权威的时政周刊,我们在速读、目击和时事新动栏目对此进行了解读。
本期社会栏目,我们关注了房地产业和普利策新闻奖得主。
伴随着不断出台的房地产新政,,以万科、保利、金地、北辰、首创等上市地产公司为主的大公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圈地”!叭Φ亍惫讨杏捎诰合嗑杭,导致天价频出。其中,苏宁环球集团更以6.7万元/m2楼价、44亿元天价,再创上海单价“地王”。各级土地储备中心与房地产商一起,构成了土地供应链的上下游,因此只从开发商手中挤地,很难见功。
10月17日,在香港太古广场的一间巨大的会议厅,“第一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正式启动仪式上,一位学生向普利策奖得主们发问道:在今天网络如此发达,人们都在谈论个人博客、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公民报道者”的时代,传统的报纸记者价值何在?当世界进入到“人人都可报道新闻”的网络时代,新闻业传统中引以为豪的基本原则和职业操守并没有变。
本期人物我们关注的是崔天凯,这位新任驻日大使如何将个人风格融入中日外交当中,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本刊记者方试图通过采访来回答这个读者关心的问题。
10月16日,在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推动新一轮对伊朗制裁的时刻,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德黑兰。普京访问德黑兰,安抚伊朗的同时警告了西方。俄罗斯人在微妙的平衡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塞西莉亚,法国前总统夫人在最灿烂的一刻滑过萨科齐的天空,然后就将隐匿到自己的宇宙中去了。
具体内容请看天下栏目的相关报道。
附:《中国新闻周刊》总第345期目录
时事新动 TOP EVENT
26 科学发展观写入中共党章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28 从阿波罗到嫦娥
28 “嫦娥”的使命
32 人类重返月球
34 日本“月亮女神”的任务
36 不可规避的距离
社会 SOCIETY
40 “挤地”能否挤爆“地王”
44 当普利策奖面对网络时代
46 “我非常享受我的工作”
人物PEOPLE
50 崔天凯的机会与挑战
天下WORLD
54 普京的德黑兰赌牌
56 法国总统的好莱坞式离婚
58 欧洲:“无油化生活”
经济ECONOMY
60 财产性收入将致富谁?
64 物业税仍在路上
科技 Science & Technology
68 健康·彻底消除乙肝不是梦
70 环境·制造土壤
特稿 FEATURE
72 一个“地下”医生的“地上”心路
文化体育 Culture & Sports
76 音乐·蝶已去,歌犹在
78 影评·《光荣的愤怒》:只有黑色,没有幽默
79 文化评论·《太阳照常升起》:混沌怀旧
80 体育·下一站,车神还是偶像?
84 奥运·反兴奋剂考验北京奥运
专栏 COLUMN
92 应试教育引发深度;
93 中国的“负责任大国”之路
收藏 COLLECTION
95 收藏的凡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