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让一支驻扎在边疆的部队有信心担负起国庆阅兵任务?又是什么力量引领着一支部队从平凡走向辉煌?走进这支全军首家装备歼十战机的阅兵村的驻地,记者找到了一张精神传承的“脉络图”,看到了一条融入血脉的“力量线”。
一个“人才”层出的钢铁熔炉
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划过长空,顿时飞机轰鸣声沉雷般撕裂了华北大地的宁静,歼十编队起飞,撕裂天幕,直插云霄。少顷,战机依次升空,呼啸而去……
为了保证拥有充足的人才队伍,师副政委华聚臣谈起改装之初的情况仍然感慨万千,那时从多支部队抽选的人才难掩训练需求和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问题,部队着力着力构建新的、能够满足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开放式培训,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发挥储备基地作用,滚动培养并为兄弟部队输送各类技术骨干200多名;创新训练方法,培养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军区空军技术骨干数十名,先后取得科研、技术革新成果8项,获得空军级以上奖励10项,自主研发的10余项系统软件�!敖衲暝诠齑蟮渖衔颐悄苷ㄖ频H渭呤荻臃稍教彀裁乓餐耆靡嬗谡馓兹瞬排嘌啤被闭趴罩姓谘盗返幕核档�。
一项“强体”的信息化工程
每组训练结束,空中梯队的飞行员也像徒步方队、装备方队一样,将照摄像系统的信息输入电脑中,轻点鼠标,对整体飞行质量评估打分,同时将成绩记录在案,成为每名飞行员的实时电子档案,为针对性训练提供依据�!霸谋⊙盗分柿考嗫叵低场笨⒂τ茫贡喽油ü嫉愕奈蟛罱鑫�0.18秒。
师长王建民曾驾驶过7种机型,带出了多名尖子飞行员。他精通编程语言,先后自主研发了15种软件系统,被誉为“软件工程师”。作为歼十梯队长机,信息化建设的“领头雁”,训练之初,他就提出了必须把训练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着力打造官兵们信息化训练能力。在王建民的倡导下这个团把训练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训练转变的突破口,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管理模式,实现训练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规范化,推出了一批信息化训练成果,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化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官兵称之为“电子判官”信息化系统,使编队飞行达到队形准确、衔接紧密、秒米不差、安全无误的要求。
阅兵,是一个国家最隆重的庆典。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由国产战机组成的空中梯队,最能激起民族的热情和自豪感,必须高标准完成任务,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歼十梯队的成员已经做好准备,等待这次检阅的到来。(徐边春 记者刘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